課程資訊
課程名稱
語文學與經典詮釋下
LINGNISTICS 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CLASSICS(2) 
開課學期
97-2 
授課對象
文學院  中國文學研究所  
授課教師
鄭吉雄 
課號
CHIN7068 
課程識別碼
121 M0532 
班次
 
學分
全/半年
全年 
必/選修
選修 
上課時間
星期四3,4(10:20~12:10) 
上課地點
中文研討 
備註
修過聲韻學優先。
限碩士班以上
總人數上限:10人 
Ceiba 課程網頁
http://ceiba.ntu.edu.tw/972phonology 
課程簡介影片
 
核心能力關聯
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
課程大綱
為確保您我的權利,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
課程概述

本課程擬介紹語文學對經典詮釋理論與方法的啟示與支援,以及經典詮釋理論與方法中語文學的重要性。本課程「語文學」的講授內容,將包括與經典詮釋學相關之語音、語義、語法、詞彙、方言、文字等課題,以及其實例講解;「經典詮釋」部分,包括當代語言哲學的介紹、經典詮釋方法中的語言問題、古代傳注歧義之說、思想史上的重要觀念字(哲學範疇)。 

課程目標
本課程的最終目標,是以「領域整合」的概念,說明「語文學」與「詮釋學」之間的密切關係。「語文學」的部分將特別集中介紹與「經典詮釋」相關之主題,「經典詮釋」的部分也將特別集中介紹其中的語文問題與語文分析方法。
第一學期規畫以《說文通訓定聲》為主軸,搭配《說文解字注》、各種經典及古文字知識,依韻部順序研讀。在古韻部架構下,利用聲符及詞義特徵等作為分組依據,可以以詞族為單位,研究古漢語的詞彙系統。課程除形音義的研究外,亦將以研究方言本字為重點,目的在利用方言知識解讀經典文義,以補充用國語閱讀所探觸不到的語感,冀能體會到更深刻精確的義涵。「方言本字研究」與「經典詮釋」是可以互相回饋的兩種研究路線。
第二學期規畫以「當代經典詮釋理論」與「中國思想史研究」為兩個基礎,先介紹理論與研究的歷史背景,然後討論經典中的重要的「觀念字」(或稱「哲學範疇」),進而討論以語文學的方法分析經典觀念字的效用。由於中國古代思想之發展歷史,主要透過經典之詮釋得以重建,而「觀念字」作為經典的核心部分,其研究與探索又是極重要的根本工作,因此,本學期的閱讀文獻,主要是「東西方經典詮釋理論之論著」、「經典文獻訓詁考證之論著」、「中國思想史之研究論著」三者並重。  
課程要求
積極參與討論、閱讀資料、撰寫學期報告。  
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
 
Office Hours
 
指定閱讀
 
參考書目
Gadamer, Hans-Georg, Truth and Method, New York: The Continuum Publishing Corp.,
1975.
Palmer, Richard E., Hermeneutics: Interpretation Theory in Schleiermacher,
Dilthey, Heidegger and Gadamer, Evanston: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, 1969.
《郭店楚墓竹簡》,北京:文物出版社,1998年。
丁四新:《郭店楚墓竹簡思想研究》,北京:東方出版社,2000年10月。
丁原植:《郭店楚簡老子釋析》,臺北:萬卷樓圖書公司,1998年。
丁原植:《郭店楚簡儒家佚籍四種釋析》,臺北:臺灣古籍出版公司,2000年12月。
丁原植:《楚簡儒家性情說研究》,臺北: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,2002年5月。
上海大學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編:《新出土文獻與古代文明研究》,上海:上海大學出版
社,2004年4月。
于省吾:《雙劍誃易經新證》,臺北:藝文印書館,1958年。
中山大學古文字研究室楚簡整理小組:《戰國楚簡研究》,廣州︰中山大學古文字研究室楚簡
整理小組,1976-1977年。
何琳儀:《戰國文字通論》,北京:中華書局,1989年4月。
何琳儀:《戰國古文字典:戰國文字聲系》,北京:中華書局,1998年。
吳辛丑:《簡帛典籍異文研究》,廣州:中山大學出版社,2002年10月。
宋祚胤:《周易新論》,長沙:教育出版社,1982年。
李 玉:《秦漢簡牘帛書音韻研究》,北京:當代中國出版社,1994年。
李學勤:《簡帛佚籍與學術史》,臺北:時報文化出版社,1994年。
屈萬里:《先秦漢魏易例述評》,臺北:臺灣學生書局,1969年。
屈萬里:《書傭論學集》,臺北:聯經出版事業公司,1984年。
屈萬里:《漢石經周易殘字集證》,臺北:聯經出版事業公司,1984年。
屈萬里:《讀易三種》,收入《屈萬里全集》,臺北:聯經出版事業公司,1983年。
東京大學郭店楚簡研究會:《郭店楚簡•思想史的研究(第一卷)》,東京:東京大學郭店楚
簡研究會,1999年11月。
金春峰:《周易經傳梳理與郭店楚簡思想新釋》,臺北: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,2003年。
金景芳:《周易講座》(呂紹綱整理),吉林:吉林大學出版社,1987年。
高 亨:《古字通假會典》,濟南:齊魯書社,1989年。
高 亨:《周易大傳今注》,濟南:齊魯書社,1983年。
高 亨:《周易古經今注》,北京:中華書局,1984年重訂本。
高 亨:《周易古經通說》,臺北:樂天書局,1972年。
黃沛榮:《易學乾坤》,臺北:大安出版社,1998年。
廖名春:《郭店楚簡老子校釋》,北京:清華大學出版社,2003年。
廖名春:《新出楚簡試論》,臺北:臺灣古籍出版公司,2001年5月。
廖名春編:《清華簡帛研究》第1輯,北京:清華大學,2000年8月。
廖名春編:《清華簡帛研究》第2輯,北京:清華大學,2002年3月。
鄭吉雄:《戴東原經典詮釋的思想史探索》,臺北:臺大出版中心,2008年。
鄭吉雄:〈從〈太一生水〉試論《乾•彖》所記兩種宇宙論〉,《簡帛》第2輯(2008),頁
139-150。
鄭吉雄:〈論易道主剛〉,《臺大中文學報》26期(2007), 頁89-118。
鄭吉雄:〈論象數詮《易》的效用與限制〉,《中國文哲研究集刊》29(2006), 頁205-236。
鄭吉雄:〈從卦爻辭字義的演繹論《易傳》對《易經》的詮釋〉,《漢學研究》24:1(2006),頁
1-33.
鄭吉雄:〈「易」占に本づく儒道思想の起源に關する試論──併せて易の乾坤陰陽の字義を
論ず〉,《中國哲學》(札幌:中國哲學會)34(2006),頁1-48。
鄭吉雄:〈中國古代形上學中數字觀念的發展〉,臺大東亞文明研究中心:《臺灣東亞文明
研究學刊》2:2(2005), 頁137-174.
戴璉璋:《易傳之形成及其思想》,臺北:文津出版社,1989年。
張岱年:《中國古典哲學概念範疇要論》,北京: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,1987年6月1版。
于省吾:《甲骨文字釋林》,北京:中華書局,1979年。
上海大學古代文明硏究中心與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硏究所編:《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》(續
編2004),上海:上海書店,2002-2004年。
李孝定:《甲骨文字集釋》(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五十),台北:中央硏究院歴史
語言硏究所,1965年。
李零:《長沙子彈庫戰國楚帛書研究》,北京:中華書局,1985年。
李學勤:《李學勤集—追溯.考據.古文明》,哈爾濱:黑龍江教育出版社,1989年。
李學勤:《學苑英華:失落的文明》,上海:上海文藝,1997年。
湯餘惠等編:《戰國文字編》,福州:福建人民出版社,2001年。
裘錫圭:《古文字論集》,北京:中華書局,1991年。
裘錫圭:《裘錫圭自選集》,鄭州:河南教育,1994年。
丁邦新:《魏晉音韻研究》(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六十五),台北:中央硏究院
歴史語言硏究所,1975年。
李方桂:《上古音研究》(其中〈上古音研究〉一文,1971年刊登於《清華學報》新9卷1、2期
合刊,1-61),北京:商務印書館,1980年。
李如龍:《方言與音韻論集》,香港: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文研究所,1996年。
李如龍:《漢語方言的比較研究》,北京:商務印書館,2001年。
李如龍:《漢語方言特徵詞研究》,廈門:廈門大學,2002年。
李存智:《秦漢簡牘帛書之音韻學硏究》,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,1995年。
何大安:《南北朝韻部演變研究》,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,1981年。
何大安:〈六朝吳語的層次〉,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》(1993)64/4:867-875。
何大安:〈語言研究中的層次問題〉,《漢學研究》第18卷特刊「台灣語言學的創造力專
號」,261-271,2000。
楊秀芳:《閩南語文白系統的研究》,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,1982年。
楊秀芳:《台灣閩南語語法稿》,台北:大安出版社,1991年。
楊秀芳:〈從歷史語法的觀點論閩南語「著」及持續貌〉,《漢學研究》
10.1:349-394,1992年。
楊秀芳:〈論文白異讀〉,《王叔岷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》:823-849。台北:大安出版
社,1993年。
楊秀芳:〈論閩南語的文白異讀〉,《「台灣閩南語概論」講授資料彙編》:154-224。台
北:台灣語文學會,1996年。
楊秀芳:〈方言本字研究的探義法〉,In Alain Peyraube and Chaofen Sun eds.,
Linguistic Essays in Honor of Mei Tsu-Lin : Studies on Chinese Historical Syntax
and Morphology:299-326。Paris: Ecole des Hautes Etudes en Sciences Sociales,
Centre de Recherches Linguistiques sur l’Asie Orientale., 1999.
楊秀芳:〈方言本字研究的觀念與方法〉,《漢學研究》第18卷特刊「台灣語言學的創造力專
號」﹕111-146,2000年。
楊秀芳:〈從漢語史觀點看「解」的音義和語法性質〉,《語言暨語言學》
2/2:261-297,2001年。
楊秀芳:〈泉州音在閩南語本字研究上的貢獻〉,《泉州學研究》:136-152。福州:福建教
育,2002年。
楊秀芳:〈論閩南語疑問代詞「當時」「著時」「底位」〉,《南北是非:漢語方言的差異
與變化》(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•語言組):155-178。台北:中央研究院,2002年。
楊秀芳:〈從方言比較論吳閩同源詞「摭」〉,《語言暨語言學》4/1:168-196,2003年。
楊秀芳:〈論「故」的虛化及其在閩方言中的表現〉,《台大文史哲學報》
60:199-242,2004年。
楊秀芳:〈從「鄂不韡韡」看「蓮房」與「蓮蓬」〉,《語言暨語言學》專刊外編之四,《漢
藏語研究:龔煌城先生七秩壽慶論文集》:835-849,2004年。
楊秀芳:〈論閩南語「若」的用法及其來源〉,《漢學研究》23/2:355-388,2005年。
楊秀芳:〈從平行構詞現象看方言本字〉,《李爽秋教授八十壽慶祝壽論文集》,頁
193-201。2006年。
楊秀芳:〈如月之恆 如日之升〉,《語言暨語言學》專刊外編之六,《山高水長:丁邦新先生
七秩壽慶論文集》(Mountain Lofty, River Long: Festschrift in Honor of Professor
Pang-hsin Ting on His Seventieth Birthday),頁921-932,2006年。
楊秀芳:〈論漢語詞義的反向發展〉,中國文化研究學會第四屆國際學術研討會「21世紀世
界漢語教學理論與實踐研討會」宣讀論文。韓國首爾淑明女子大學中文系,2006年。
楊秀芳:〈從音字脫節看語詞的變化—以「南洋鯽仔」「胳下空」為例〉,《台灣文學研究集
刊》3:169-182,2007年。
楊秀芳:〈論動詞「楗」的語義發展〉,《中國語言學集刊》1.2:99-115,2007年。
楊秀芳:〈從《老子》異文看「恆」與「極」的語言關係〉,第六屆國際古漢語語法研討會暨
第五屆海峽兩岸漢語語法史研討會,西安陝西師範大學,2007年
劉鈞杰:《同源字典再補》,北京:語文出版社,1999年。
蔣紹愚:《古漢語詞匯綱要》,北京:北京大學,1989年。
張希峰:《漢語詞族續考》,成都:巴蜀書社,2000年。
張博:《漢語同族詞的系統性與驗證方法》,北京:商務印書館,2003年。
徐芳敏:《閩南廈漳泉次方言白讀層韻母系統與上古音韻部關係之研究》,國立台灣大學中國
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,1991年。
徐芳敏:《閩南方言本字與相關問題探索》,臺北:大安出版社,2003年。  
評量方式
(僅供參考)
 
No.
項目
百分比
說明
1. 
討論表現 
20% 
 
2. 
學期報告(口頭) 
30% 
 
3. 
學期報告(文字稿) 
50% 
 
 
課程進度
週次
日期
單元主題
第1週
2/19  導論:經典詮釋關於語言的理論與方法  
第2週
2/26  近代東西方語言哲學研究的理論背景  
第3週
3/05  近代中國思想史研究中關於「語言」問題的討論  
第5週
3/19  《易經》中的語言策略與詮釋分歧之二  
第6週
3/26  《易經》中的語言策略與詮釋分歧之三  
第7週
4/02  先秦經典「觀念字」討論一:以「行」字為例  
第8週
4/09  「行」字之問題討論  
第9週
4/16  先秦經典「觀念字」討論二:以「天」字為例  
第10週
4/23  「天」字之問題討論  
第11週
4/30  先秦經典「觀念字」討論三:以「誠」字為例  
第12週
5/07  「誠」字之問題討論  
第13週
5/14  先秦經典「觀念字」討論四:以「性」字為例  
第14週
5/21  「性」字之問題討論  
第15週
5/28  出土簡帛中的重要觀念字討論 
第16週
6/04  出土簡帛中的重要觀念字討論